松鼠鳜鱼:这道菜形如松鼠,外脆里嫩,甜酸适口。传说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苏州就已有了这道佳肴的雏形。其独特的造型和美妙的口感,使得它备受欢迎。
2:狮子头:口感软糯,肥而不腻,相传起源于隋朝。隋炀帝游幸时,厨师以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为主题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四道菜,到唐代,葵花斩肉被改名为狮子头。
3:佛跳墙: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福建布政使周莲在一次福州官员的宴会上吃到了一道叫做“福寿全”的菜,此菜以鸡、鸭、羊肘、猪蹄、排骨、鸽蛋等以慢火煨制成。周莲吃后很满意。回家后即命厨师依法仿制在原菜基础上,减少了肉类用量,又加入了多种海鲜,使成菜内容更加丰富,鲜美可口。后来,此菜渐渐传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有文人墨客品尝后当即献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就叫做“佛跳墙”。
4:开水白菜: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传说这道菜是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的。当时,有不少人贬低川菜只会麻辣,粗俗土气,为了破谣立证,黄敬临冥思苦想,创出了“开水白菜”这道菜中极品,把极繁和极简归至化境,一扫川菜积郁百年的冤屈。
5:北京烤鸭:以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的特色享誉海内外。烤鸭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御厨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后逐渐演变为“烤鸭”。
6: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创制。苏东坡因触犯了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他自己开荒种地,便因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也是“东坡肉”名字的由来。宋神宗驾崩后,苏东坡重新被起用,调到杭州作官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恢复旧观。杭州百姓很感谢苏东坡,听说他喜欢吃猪肉,就纷纷给他送来猪肉和酒。苏东坡把猪肉用自己的方法红烧后分给民工吃,百姓把这道菜称为“东坡肉”。
7:鱼香肉丝:具有咸、甜、酸、辣、鲜、香等特点,口感丰富。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次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为了不使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怕丈夫回来后不好交待。正在她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刚在结结巴巴时,意外地发现老公连连称赞其菜之味。因为这道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和其它菜肴,才会其味无穷,所以取名为鱼香炒。
8:宫保鸡丁: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这道菜的起源与清朝官员丁宝桢有关。丁宝桢原籍贵州,在山东任职时,他命家厨改良鲁菜“酱爆鸡丁”为辣炒,后在四川总督任上时将此菜推广开来,因丁宝桢曾被封为“太子太保”,人称“丁宫保”,所以这道菜被称为“宫保鸡丁”。
9:龙井虾仁:选用新鲜的虾仁搭配龙井茶烹制而成,清香鲜嫩。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后来乾隆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中竟把店伙计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没想到这盘菜竟清香扑鼻,乾隆尝后连声称赞。从此,这道慌乱中出错的龙井虾仁就成为杭州名菜。
10:文思豆腐:将豆腐切成丝,展现了厨师精湛的刀工。相传这道菜是由清代扬州僧人文思和尚所创,文思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做的豆腐汤,滋味异常鲜美,前往烧香拜佛的佛门居士都喜欢品尝此汤,在扬州地区很有名气,这道菜也随之流传开来。
此外,国宴菜的服务也极为讲究。从菜品的上桌顺序、餐具的摆放,到服务员的专业服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策划和严格培训,以确保宾客能够享受到尊贵、舒适的用餐体验。:国宴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品质,成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博大精深和热情好客。#国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