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是浙江杭州传统汉族风味名菜,属浙菜系。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谓是历史悠久。此道菜选用西湖草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有诗云: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东坡肉用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
一、趣味故事
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又是一对欢喜冤家,常常互相调侃、取笑、捉弄,留下不少风趣轶事。一天,苏轼用膳,厨师捧出一碟香喷喷的西湖醋鱼,放在枱上。正要举筷,忽然仆人来报:佛印和尚到访。苏知道佛印喜欢吃鱼,有意不让他吃,便把那碟鱼,藏了在书架上。佛印一进来,就看见书架上的鱼,却佯装不知。苏轼问:大师光临,有何贵干?佛印说:有一个字,要向大学士请教。苏轼说:是个什么字,请说出来!佛印说:大学士姓苏,不知这个苏字有多少种写法呢?苏轼说:苏字上面是一个草头,下面左边是一个鱼字,右边是一个禾字。还没有说完,佛便插嘴:那个鱼字可以移动的吗?苏轼说:可以的,鱼字和禾字可以互相调动;鱼字放在右边,禾字放在左边。这样,也是苏字。佛印再问:那个鱼字可以移到草头的上面吗?苏轼说:不行,不能这样写!佛印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不能把鱼字放在上面,你怎么又把那碟鱼,放在书架上呢?苏轼把那碟鱼拿下来,和他一起分享。
二、制作方法
将草鱼饿养两天,促其排尽草料及泥土味,使鱼肉结实,宰杀去掉鳞、鳃、内脏,洗净。把鱼身劈成雌雄两片(连背脊骨一边称雄片,另一边为雌片),斩去牙齿,在雄片上,从颔下4.5厘米处开始每隔4.5厘米斜片一刀(刀深约5厘米),刀口斜向头部(共片五刀),片第三刀时,在腰鳍后处切断,使鱼分成两段。再在雌片脊部厚肉处向腹部斜剞一长刀(深约4至5厘米),不要损伤鱼皮。将炒锅置旺火上,舀入清水克,烧沸后将雄片前后两段相继放入锅内,然后,将雌片并排放入,鱼头对齐,皮朝上(水不能淹没鱼头,胸鳍翘起)盖上锅盖。待锅水再沸时,揭开盖,撇去浮沫,转动炒锅,继续用旺火烧煮,前后共烧约3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片颔下部,如能扎入,即熟。炒锅内留下克清水(余汤撇去),放入酱油、绍酒和姜末调味后,即将鱼捞出,装在盘中(要鱼皮朝下,两片鱼的背脊拼连,鱼尾段拼接在雄片的切断处)。把炒锅内的汤汁,加入白糖、湿淀粉和醋,用手勺推搅成浓汁,见滚沸起泡,立即起锅,徐徐浇在鱼身上,即成。烹调技巧必须用活草鱼烹制,入开水锅中氽至断生捞出,保持整条不碎,肉质不糊烂。浇鱼卤汁要薄而浓,其味才美。
三、历史由来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年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东坡肉据考是人们为纪念苏东坡所做,并不是苏东坡本人所创制。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年)秋,黄河决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苏轼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洪水,并于次年修筑“苏堤”。百姓感谢苏东坡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州府感谢苏公。苏公推辞不掉,将这些肉加工成熟后再回赠百姓。苏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回赠肉”的特点是鲜香醇厚,油而不腻。苏东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赠肉外还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后人将这四道菜称之为“东坡四珍”。如今在徐州街头的各家饭庄,您仍然可领略到东坡肉带给您的回味无穷的满口醇香。
四、扬名过程
永修东坡肉进入中南海菜谱还有一段不凡的经历。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永修县毗邻鄱阳湖,地势低洼,是洪灾的重灾区。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莅临永修视察。根据安排江总书记本在永修招待所用膳的,永修县领导特意叫来名厨李师傅为总书记做一道永修东坡肉。因临时变故,总书记要返回南昌饮食。县领导决定将做好的东坡肉送往南昌。当送至南昌,总书记又因事返回了北京。几年后,时任中央常委的吴官正到永修吴城视察,品尝到了永修东坡肉,连声称道。吴官正听说了为总书记做东坡肉的事后,表示回京后将永修东坡肉介绍给总书记并推荐入中南海菜谱。名厨李师傅终于应聘。他带上家乡的稻草进入了中南海。这次是特意去为中央领导做永修东坡肉。江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品尝了永修东坡肉后赞不绝口。时隔不久,李师傅又一次去中南海。这次去是为永修东坡肉成为中南海菜谱正式传授手艺,从此,永修东坡肉这道地方历史名菜进入了国宴。
五、制作方法
将猪肉刮净皮上余毛,洗净后放入沸水锅汆约3~5分钟,煮出血水,捞出切成20个小方块;取大沙锅1只,用小竹架垫底,铺上葱、姜块(去皮拍松),将猪肉皮朝下排放在葱、姜上,加入糖、酱油、黄酒,再放入葱结,加盖用旺火烧沸;再密封砂锅边缝,置文火上焖2小时左右,启盖;将肉块翻身(皮朝上),继续加盖密封焖至酥熟;将砂锅端离火,启盖,将肉分装入特别的小陶罐中,撇去肉汁上的浮油;将汤汁分装入罐,加盖密封,用旺火蒸半小时左右至肉酥透即可。原料必须选用皮薄、肥瘦相间的新鲜猪肋条肉(以金华“两头乌”猪为最佳),经汆煮定型,再用直刀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块的大小也可根据各人的爱好改刀);以酒代水(也可加少许水),调料必须一次加足,以突出醇香的地方风味;焖蒸结合掌握好火候,用旺火煮沸,小火焖酥,再用旺火蒸至酥透,才能达到肉酥烂而形不变,油润不腻入口香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