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今今天为你带来三甲地区的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甲子英歌舞
甲子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一○七好汉,在营救卢俊义中,乔装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现有正义、有机智,不怕艰难,英勇奋进的精神,呈现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气概。
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
英歌原是游行式舞伍,借以梁山泊一○八员,编排成队,这个这分为四大部份:举义旗16人,舞英歌54人,(其中打锣鼓13人),演小戏及横抬旗帜合总数限于一○七人内,连成一体。其中舞英歌为主要表演队,演小戏为配套演出队。
英歌舞的表演,先以时迁领头引队,头插金花、红绸武冠,手舞银蛇,浩然正气,往前杀路,然后由李逵带领三十六人排成两排紧跟而上(其中前24人,画上不同花脸,手握双木棍,后12人武生面谱,手提小铃冬鼓)全身武侠装扮,头戴红帽,加插雉尾过龙武冠,着红裤,打五彩脚绞,穿上带小铃草鞋,走动起来发出节凑铃声,身携古代类似兵器,手舞双棍,旋转过肩和小铃鼓,一上一下,同时起落,随伴鼓点的节凑,敲击着嘹亮的响声,迈着健稳,传统蜈蚣步子,边舞边前进,步伐这整齐,服装之绚丽,舞动之雄威,真振奋人心。通过队列分行、合拢、变化、有穿龙布阵、削槌、伏槌、掺槌的动作表演,这些动作,有如武当派系的拳姿武态,生气勃勃,雄威壮志,让人扣住心弦。
英歌后面,有游行小戏,边行边唱,唱词有趣,惹人喜欢。
年5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甲子英歌舞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云冈文化节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年6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甲子贝雕
贝雕《白骨三打》贝雕《蟹菊》贝雕《长征》贝雕《莲睡》《嫘女》
甲子贝雕是全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它是以贝壳为雕刻材料,制作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作品。如人物、花鸟鱼虫、花瓶摆件、漆板挂画、屏风……其作品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甲子贝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多年,是一门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的艺术。据史料介绍,早在明清时期,甲子就有人将贝壳经过锯、磨、钻、刻等制成首饰品。如“马鞍螺”用绳子串成项链;“花蚌仔”连成手环;用漂亮光泽的贝壳制成玉牌,当成吉祥之物给小孩子佩带。由于甲子毗邻南海,贝壳生长甚多,常用贝壳类制成日常用品。如“红螺壳”锯开制成水瓢;“日月壳”做粪匙;“丝蚌壳”穿绳连在网上作铅坠;“响螺壳”当螺号配合八音鼓乐演奏等。近百年前,老艺人刘基碧偕子隆明就以海边捡来的小贝壳、海柳树枝用糯米糊粘成梅花盆景艺术品在市井出售度生。原系甲子贝雕工艺厂创作设计组组长,现已73岁高龄的著名工艺美术师刘永溪就是其嫡系子孙。至光绪年间,甲子镇内就有小规模的贝雕家庭作坊十几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使甲子贝雕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传承,于年成立了我省首家贝雕工艺厂——甲子贝雕工艺厂,利用甲子优良渔港丰富的贝壳资源,吸收了大批手工艺人和熟练雕刻技术工匠,促进贝雕行业的大发展。从业人员从五十年代的多人,发展到八十年代的0多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甲子贝雕进入鼎盛时期,工艺厂的老艺人们,尤其是老艺人刘基碧嫡系子孙刘永溪设计及制作的立体贝雕作品《睡莲》、《三打白骨精》、《螺女》、《满载渔歌》、《菊蟹》、《长征》、《敦煌飞天》、《百鸟迎春》等,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并频频荣获奖项。其中立体贝雕《睡莲》被评为当年在连云港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新作品第一名。《三打白骨精》在当年广州交易会展出时,广受国内外客商好评,同时被工艺美术界认为是突破中国平面贝雕局限、首创立体贝雕艺术的开始,即被选送国家博物馆收藏,并被评为当年中国工艺美术十大优秀作品,作为中国国际新闻图片向全球发布;年,刘永溪在省雕塑研究班学习的创作毕业作品立体贝雕作品《螺女》被选发在年《广东工艺美术新作选》,后与《三打白骨精》一起被收入《中国工艺美术作品集》;年,刘永溪创作立体贝雕作品《菊蟹》,在全省工艺作品展览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并作为年5月《广东画报》的封面刊登。甲子贝雕多次参加北京、上海、连云港、广州等地工艺品展览或商品交易会,其花鸟屏、人物屏、传古屏、山水屏、立体花瓶、屏风贝雕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专家、客商的高度赞誉,产品大量出口、畅销全国及东南亚、欧美及非洲等国家、地区,揭开了甲子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年产值高达0多万元,繁荣了当地经济。
甲子贝雕工艺技艺精湛。它借鉴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线条深浅勾勒技艺,以千姿百态的贝壳经过精雕细琢构成一件件多姿多彩、风格精巧、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体现着民间艺人们巧妙身手和美的心灵。尤其是全国首创且仅存的立体贝雕这一传统技艺,更是凸现作品视觉与质感的神韵效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在制作过程中,甲子民间老艺人们对贝壳的运用,极其高妙。有斑痕的贝壳,锯成带疤痕的树木躯干;具有螺丝旋纹的贝壳,切成仕女的发髻;利用江瑶贝、银壳贝,制作树叶;利用海螺、鸡心螺的红色作枫叶。还有,葡萄是用贝内层的紫色制作昀,衣裙是利用江贝的层层纹理表现的。实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有专家称,国画有多少种表现形式与构图,就有多少种甲子贝雕画。
甲子贝雕表现手法有立体、半立体、平贴、刻线、浮雕、镂空、沉雕等;类型分浮雕挂画,如花鸟、人物、山水、博古等;立体贝雕,如人物、花鸟鱼虫、花瓶摆件;低浮雕及镶嵌,如漆板挂画、家具、屏风等。其制作步骤主要有几个方面:一设计图样,根据社会、民俗所需,设计出各种规格具备古代创意且实用的图纸;二取材,根据图纸设计的需要,分解拆件,按其部件动态选用适合贝壳、因材施艺粘膜成型;三制作,对所需的部件进行切割、打磨、再经手工雕刻、抛光,使其生动活泼,增强画面美感;四上色,按画面内容需要,给予加色衬托;五安装,把部件组装在底板上或架件上恢复原设计图案的艺术造型,然后配上木框、玻璃等装饰部件,便成贝雕产品。
甲子贝雕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堪称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有深邃的文化底蕴,还具有重要的价值:一利用价值,贝壳原是海滩积物,只能烧成壳灰使用,价值很低,但贝雕变废为宝,大大提高了贝壳的利用价值;二社会价值,贝雕制作所需从业人员,解决了社会劳力就业问题;三艺术价值,传承先人的贝雕艺术技艺,首创立体贝雕艺术,把贝雕技艺推上更高的艺术台阶;四经济价值,贝雕生产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国家出口创汇。
年12月,甲子贝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汕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甲子大狮舞
甲子大狮舞历史悠久。以弘扬传统文化,驱邪扶正为内容,有喜庆欢乐之象征。是甲子群众历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项目。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子大狮舞俗称舞大狮。据传为宋末(公元年)天主帝昰于正月初九登甲子门时,甲子渔夫郑复翁举义勤王,率民众截杀元兵朦艟数十艘庆功之时,以神狮舞振奋民心,激励士气抗击侵略者而流传下来的。此后,大狮舞这一活动代代相传,并演变为一项聚文体于一身的民俗活动。明朝以后,舞大狮这一活动渐成定制,通常由甲子城内负责组织。由于城内分为四社,故每次舞狮必为四只或八只。
甲子大狮,有青狮和红狮之别。一般青狮以青的颜色为基本色调,较大,为雄。头、额、胸前绘满王字;红狮为雌,以红的颜色为基本色调,体略小胸带珠。大狮额头处要挂上一包“花针”。出狮(打雄)之后敲打着铿锵的锣鼓,并在戴面具的“狮使明珠”的引领下出东门,直冲镇南面港口处做首场表演。意在净化渔港的“氤氲不净”,消除各种煞气,以保出海渔船平安和捕捞丰收。新中国成立以后,甲子凡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娱活动,舞大狮便为自然而然的第一项目,且同时要充当所有项目的开路先锋。
甲子群众视大狮为能驱邪恶、制凶煞的吉祥物。故每逢传统节日、新建筑物落成、道路桥梁通车庆典等都要请大狮来舞一舞。人们总希望能让“神狮”冲去晦气。尤其是春节期间,大狮在甲子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不论男女老少,一闻大狮锣鼓声便立于门庭之前恭候着。大狮一到即燃放鞭炮迎接。这时妇女们都会争着从狮身上拔下几根狮毛拿回家,并虔诚地将其挂在自家司命帝君之香炉上,以求其镇宅保平安。每逢有人拔狮毛时,舞狮人都会大声喝止,但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地让其拔去,并马上贴上更多的“狮毛”,准备让人去拔。
甲子大狮舞一般由八只狮组成狮队,红狮(雌)和青狮(雄)各四只,每两只成一组。甲子大狮舞舞蹈动作简单,全凭气力和稳健步伐并前后协调舞动。大狮虽为竹扎纸糊,但沉重非常,且长和高各有四米左右,故每只狮都要配备八名持狮壮汉轮流表演。八只狮共需六十四人。
舞狮时,每两只狮后面还要配备一副锣鼓和戴面具“狮使明珠”一人。出狮(打雄)之时,鞭炮锣鼓喧天,雄狮为首,冲出东门,直冲海边码头作首场表演,随后开始巡游全镇。行列中,按两狮一组锣鼓跟随的排列,舞狮人需接锣鼓节奏首尾舞动、阔步前进。每逢阔地,八狮共舞,更为多姿多彩、雄壮威武、气势恢宏。晚上游行时,在火炬的照映下,群狮起舞,另有一番风趣。
甲子大狮舞有其主要特征。持狮人以力气舞动大狮,以武术弓马步伐效狮步行进,并确保首尾呼应,配搭紧揍;持狮人服装配套统一、规范;锣鼓与舞狮的动作协调。会狮时,动作逼真多样,显示狮子之间的“亲热”气氛。
甲子大狮舞有其重要价值。它以弘扬传统文化,驱邪扶正为内容,有喜庆欢乐之象征。通过舞狮,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目的,并使群众增强战胜自然灾害信心。由于大狮雄壮威武,故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2甲子八音
甲子八音源远流长,是海陆丰传统文化中古代民乐的承袭,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富有南曲的特点。被列入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音是我国古代民族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在海陆丰地区广为流传。甲子八音,当地群众亦称“福建八音”,其源流来自福建。甲子是个渔港,渔民与福建渔民之间的往来交流一直都很密切,为福建文化融入粤东甲子构成自然条件。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朝廷曾在福建的莆田设立专事办理户籍南迁手续的移民局。八音也随着不断南迁居民来到粤东后流入甲子,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富有南曲特点的甲子八音传统民乐。
从甲子八音乐曲的旋律、节奏等,也能看出甲子八音与福建音乐的近亲关系。甲子八音传统曲牌中的《福建头》、《双清》和《钱鼓尾》等,更说明甲子八音来自福建。甲子八音中的主要乐器,如“劳投藕”弦、云锣、刮仔、五劈等都是福建民间音乐的特色乐器。
甲子八音主要使用板鼓、云锣、刮仔(潮汕叫“床头钹”)、中钹、响盏(加冠锣)、钦、五劈(由五块竹板串成)、苏锣等八种打击乐器。其艺术特色乐曲一般定调l=bE或1=F。演奏时常把两个或几个曲牌联缀进行,习惯于以一首4拍4或4拍8的慢板曲子,给几次反复后自然转入4拍1拍子的三板曲,又经多次反复后逐步加速,最后由板鼓指挥结束演奏。也有三四首曲子联套演奏的。乐曲多以高徵调式为主,注重结束音的宫音地位。笛子为乐队的主奏乐器,云锣、刮仔起节拍指挥作用,其他乐器包括打击乐衬之。弹拨乐演奏的旋律不尽与笛子旋律相同,它通过连续不断的弹、拨、滚、扫的指法效果,使整个乐曲听起来紧凑、连贯,填补了乐曲的一些长音。由于甲子民间八音艺人一贯坚持严肃认真的演奏态度,无论引入和融合那种音乐,都始终把强化本体特色放在首位。演奏中,特别是笛子,不随意添花扦指;从而使甲子八音至今还能完整地保持自身特有的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朴实的民间风格。
甲子八音演奏形式比较特独。分坐奏和行进两种形式。不管那种形式,都必须以板鼓为中心,两旁分座或站立的笛子,其双手提笛子的动作和姿势,要求两边相对称,形成“八”字形。据甲子八音老艺人讲述,目前甲子八音遗存的传统曲牌有《福建头》、《双清》、《槐荫折》、《伍段子》、《一粒星》、《普庵咒》、《柳青娘》、《柳青娘尾》、《画眉跳架》、《对面笑》、《双鸳鸯》、《大过场》、《大开门》、《扑灯蛾》、《小扬州》、《钱鼓尾》、《四方》、《北调》、《二粒星》、《黄笛》等二十多首。其主要演奏场地是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
甲子八音不仅是对古代民乐的承袭,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富有南曲的特点。它综合了吹打乐和丝弦乐的乐种性能,也强化了海陆丰民间音乐南北风格交融的特色,其中福建民间音乐的风格甚浓。年,由于它特有的风格,被作为“海陆丰吹打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从此,“海陆丰吹打乐”成了广东省第四个民间音乐种,开创了“海陆丰吹打乐”在广东省的乐种命名史。
新中国成立后,甲子八音演奏活动较为普及,特别兴盛。“文革”时期几乎绝响,八十年代后,又复苏兴旺。目前,甲子现存的八音乐馆有两处,一处是甲子城内的“腾云轩”,一处是甲子北栅的“洪门九妖”馆。近年来,在当地党政的关心和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不管是活动场所、文化设施,乐器建设,还是对乐曲的收集整理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了一批新乐手。
甲子八音这门古老的音乐艺术是海陆丰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它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研究价值。它的演奏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动相结合,直接影响海陆丰人民的信仰生活、心理习俗、价值取向。具有民俗学研究的特殊价值。保持“原生态”的八音,对今天的社会、文化、经济、民俗研究,都有着重大的价值。
陆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甲子高架荡秋千
甲子高架荡秋千活动是一项高难度的煅炼胆色和增强体魄运动。具有高、飘、悠、巧、柔、美、欢的特点。是陆丰体育园地一朵盛开的奇葩。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子高架荡秋千活动,是甲子群众最喜爱的一项民俗传统竞技活动。历史悠久,宋代前甲子便已有渔民荡秋千之俗。但何时传入则较难查考。
甲子群众性荡秋千以该镇靠海边的后溪社区后溪秋千为代表。后溪秋千,从小型秋千演变而来。人们生产劳动之余,常以荡秋千为乐。后来发现,荡秋千竟对渔业生产有很大帮助。因过去渔船出海捕鱼都以风帆带动航行开展作业。由于船桅挂帆要依据风力风向定升降。有时如遇大风,或风帆索被打乱,造成风帆不能上下左右转动,致使渔船不能向前航行。这时,则需要“上桅手”在摇晃的船体中攀上十米高的桅杆去排除故障。然而,能攀高的“上桅手”却实为难找。后来,后溪社区渔民为培养艺高胆大、身手轻捷的“上桅手”,遂搬来船桅,在陆地上构搭起高架秋千架,以给年轻渔民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年轻渔民们在秋千架上摆荡,看到船桅、船索、竹竿、木板,便好似置身船上的感觉。
数百年来,后溪高架荡秋千成了群众一种锻炼身体、培养胆色的体育活动。每次活动,最先上秋千架的就是渔船上的“上桅手”。他们经验丰富,摆荡起来从容自如,脸不变色,令人惊叹。也由此吸引了不少青年上来试显身手。很多优秀“上桅手”多数从这一活动中获得胆色和技巧。
甲子高架荡秋千每两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多在正月元宵节前后。正月对于甲子人来说,是一个既忙碌又兴奋,热闹又快乐的月份。这个月份甲子人的节日特别多,既有春节、元宵节、“天公生”等节日,又有邻近各乡各里时间不一的庆丰收,祈新年安康、六畜兴旺、世事顺心的“老爷生”。因此,正月甲子人节日连绵不断,随处都可看到一派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场景。而甲子荡秋千既作为一种体育活动,能健身壮体,又作为一种文娱活动,能增添节日气氛,故深受甲子人的喜爱。
甲子高架秋千,设备比较简单。多用木头或铁管制作。横梁上系两条绳索,下拴蹬踏的木板即可。甲子高架秋千高约八米,用四支木船桅作为支柱,每两支一组交叉立一边,中间用一大横梁(俗称楹母)将两边叉点串连,形成门字架。大横梁下面设一小横梁,中间用竹篾编织四个活动轮圈,连接着大横梁和小横梁,小横梁连着“哪吒架”(人蹬踏和扶手支架)。人蹬踏在离地面高两米的秋千板上。
甲子高架荡秋千的场面常常令人叹为观止。活动时先由一两人用竹竿将高架上秋千板连人推向一边高处,并立即放开让其迅逮回摆,后则由荡秋千者凭着自己腰部、臂部和腿部的力量控制向前后摆荡,越荡越高。甲子高架秋千荡到最高幅度时,秋千的绳几乎可与地面平行。此时,荡秋千者的姿势矫健绝伦,如雄鹰凌空,自由自在。令人惊心眩目,叹为观止。博得周围观看者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甲子高架荡秋千活动是一项高难度的煅炼胆色和增强体魄运动。已成为陆丰体育园地一朵盛开的奇葩。它具有高、飘、悠、巧、柔、美、欢的特点。需要体力、技巧,更需要勇敢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甲子人文雅的性格和勇敢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显示了甲子渔民的健康体魄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甲子刘氏春秋祭
甲子刘氏春秋祭,是甲子刘氏族人为祭拜祖先而举行的一项以宗族祭祀为主的规模大、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其祭祖规仪严谨,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民间普遍认同性。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子人民群众素有爱国爱乡、朔本思源、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刘氏春秋两次祭祖活动便是建立在这种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和寻根溯源的基础上,为维系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最普遍的民间信仰。
甲子刘氏的春、秋两祭,历史渊源深远,文化底蕴浓厚。明朝洪武大治之初,
甲子刘氏先祖南湖公从戎潮州卫,后调甲子所建业开基,建造了甲子刘氏宗祠。据甲子《刘氏宗谱》记载,约从那时开始,刘氏族人便要在每年旧历正、二月和八、九月于宗祠举行这一祭祀礼仪活动。举族同聚,摆宴欢饮,在宗祠前,大演社戏,家家户户,杀鸡为忝,旨酒佳肴,以祀祖先。至明朝正德年间,刘氏嫡孙兰亭公为缅怀先祖祖德,重修了刘氏宗祠,更把每年的春、秋祭推向最强盛时期。刘族嫡后子孙人丁兴隆,人才辈出,历史上出现了朝庭三品官员。随着民间“朔本思源、慎终追远”活动的不断升温,甲子刘氏的春、秋两祭日益蜚声远近。每年的春分、秋分,刘氏宗祠都将焕然一新,热闹非常,锣鼓喧天,拜祭人群络绎不绝。吸引了不少围观者。数百年来,春、秋祭成为甲子刘氏族人祭拜先祖,缅怀先祖,勉励后人上进拼搏,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格和承上启下的一种传统民间信仰活动。
刘氏春、秋两祭绵延数百年极少中断,仅因“文革”期间一度停止,不但没有祭祀,就连塑像都作为“四旧”被毁,宗祠也差点报废。八十年代后,国家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刘氏族人恢复了春秋两祭。现今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每年就连在外工作、经商和旅居海外的甲子刘氏族人都要特地赶回参加祭祀。
刘氏春、秋两祭活动规模壮观,隆重肃穆,祭拜方式独特,文化气氛浓郁。其祭品的地方特色非常丰富浓厚。宗祠列祖列宗两旁要陈列全猪、全羊牲口,中间前面摆列馔、爵、酒,次之摆列粢盛、粿品、饼、青果、茶,后面摆上大吉(柑桔)、福桃、财宝(纸锭);其仪式分两部分举行,即先敬拜门神后拜祭祖公。祭拜当天早上七时,开始举乐齐奏,锣鼓喧天。祭拜过程锣鼓声、爆竹声连成一遍,场面壮观,香火缭绕,气氛浓烈。有燃炮、奏乐、宣读祭文、顶礼上香、酹酒、献馔、献酌、献果品、献财宝以及在族长带领下,全体族人向祖公行三跪九拜之礼。充分体现刘氏族人对先祖的深切怀念和景仰情怀。
甲子刘氏春、秋两祭历史由来已久,绵延数百年至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它的历史积淀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在民俗学等方面颇具深层次研究价值;它可以满足后人缅怀先祖的情感需要,强化亲情关系,是连接族人之间情感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是维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是教育后代弘扬先祖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的有效载体。
3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技艺
甲子海柳烟嘴是陆丰优秀的民间传统技艺之一。纯手工制作与雕刻,技艺精致,手法独特,其美术设计与制作风格华贵典雅。具有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很强的保健实用性。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柳是一种珍贵的海底灌木,属海生植物铁树科,其质地坚韧耐腐,有“海底神木”之称,是雕刻工艺品的珍贵原料。它以吸盘固定于海底礁石,树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干粗枝密,叶片细长,质地坚韧耐腐。因它形似树木,故称海柳。海柳有红柳、赤柳、乌柳、石柳、藤柳、珊蝴柳、金丝柳等品种,其中红柳和赤柳因颜色鲜艳悦目被视为珍品,最为人们所珍爱。
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技艺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年历史。相传在明末清初,甲子渔民出海打鱼经常能网到海柳,见其质地坚韧,便带回家让木工师傅制作成可抽烟丝的烟斗,从此传延至今。
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技艺手法精致、独特,风格精美华贵。意象性极强,重在表现物象的神韵,有很强视觉效果。反映着中国民间传统的装饰趣味。它的制作,就是利用其奇特的自然形状和天然色泽,经过构思设计进行剪、刨、锉、磨、钻、抛光等十几道工序,然后根据其材料的特性雕镂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不同图案进行艺术加工而成。海柳烟嘴的雕刻与民间根雕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难度远远高于玉雕、石雕、牙雕、木雕。原因是海柳枝体小、枝桠怪状,且长满贝壳和沙洞,没有一根体积较大、较完整的海柳可供设计加工。
一根雅致的甲子海柳烟嘴面世,全靠工匠一锉一磨,精雕细琢。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手工技艺所不及的,有时就连现代技术都无可替代。有些往往还需要好几个日夜才能完成。
海柳是珍贵的深海微生物。含有钙、磷、镁、砷、锌等矿物质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据历代本草如馆《唐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和《海药本草》等记载。用其煲鸡头内服可止血,煮汤吃还治腰痛。此外,它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和解毒作用,具有较好的降血压、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抗血管及回肠的痉挛和耐缺氧作用。同时对脾肠积火、凉脾通便,尤其对痔疮有特殊疗效。它还有其它许多“特异功能”:用活海柳制作的烟嘴,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发生变化,阴雨天气它会变得潮湿、黯淡无光;天气晴好时又还原如初,有人将它喻之为“便携式气象观测工具”。因此,用甲子海柳烟嘴抽烟,有消除胃肠积火、凉喉、止咳、过滤尼古丁等神奇功效,同时还会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起凉喉解热,爽肺提神作用,甲子海柳烟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曾多次参加全国、省的工艺美术品展览和广州交易会展览,深受国内外客商的喜爱。订货纷至,供不应求,推动了当地工艺美术品的发展。
甲子海柳烟嘴具有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很强的保健实用性。都是纯手工制作与雕刻,技艺精致,手法独特,其美术设计与制作风格华贵典雅。海柳形状不一,没有固定的造型及款式,每一根烟嘴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海柳的生长缓慢,加上人为的采伐,正在逐年锐减。因此,每一根海柳烟嘴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最大限度降低有害物质的摄入量,它对香烟中的许多有害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纯天然过滤焦油和尼古丁,最大限度减少危害;能消除口臭、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起到润肺、清除肺部积热的作用。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远销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典、非州、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国内各省,饮誉海内外。
4甲东野生紫菜制作技艺
甲东野生紫菜营养价值高,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纯自然生态的海洋野生植物。它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消痰、补肾利尿等保健功能。对发展地方经济,研究、传承民族传统饮食保健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甲东野生紫菜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由于是生长在海岸边岩石上的海洋野生植物,故无法考究至今有多少年了,但从甲东半岛上有人居住就开始食用了。据史料记载,宋景炎元年(公元年),宋帝昰南逃抵甲子待渡时,隔江的甲东渔民纷纷送当地土特产到甲子慰劳朝廷官兵。一路上惊恐万分、性情烦躁的宋王,喝了其中一个村的村民进贡的用野生紫菜兑蔗汁水做的汤水后,感到鲜甜美味,遂心静气定,龙心大悦。之后,甲东紫菜还曾一度被地方官员列为贡品。
甲东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是盛产野生紫菜的好地方。产地只有该镇奎湖、新乡、可湖、洋美四个村,最具代表性的是洋美村。洋美村位于该镇东南端,面临大海,拥有海岸线长约5公里。该村先民在此置基以来,就发现并采摘食用海边东起奎湖大礁、西至下鞍范围内共19段岩石上的紫菜。由此可见,甲东沿海盛产野生紫菜自古就有。上世纪70年代,仅洋美村野生紫菜严量就达0多公斤以上。由于奎湖、新乡、可湖、洋美这些村沿海水质好,无污染,紫菜质量上乘,属绿色食品,因而闻名于世,广受青睐。
甲东野生紫菜生长环境独特,生长在海边潮间带岩石向阳表层。采摘非常危险,民间有“浪险摘紫菜”之说,意即人处于风口浪尖采摘紫菜时非常危险。由于采摘要在风高浪大,潮水汹涌时候,故为安全起见,采摘者须脚着草鞋以防滑,腰栓绳索以防被海浪卷走方敢下海实施采摘。甲东野生紫菜的产量不多,生长时间只在每年“立冬”至“大寒”6个节气,即十月份至十二月份3个月。甲东野生紫菜生长过程离不开海浪泼洒,且阳光要适度。如不遇上雾霭气候,且风高浪大,潮水汹涌,气温阴冷或降雨频繁,方能采摘收获四至六次。
甲东野生紫菜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纯自然生态的海洋野生植物,营养成分高,含有大量腆质、胶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氨基酸等八种成份;它不仅口感鲜嫩、柔和,味道鲜美,还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消痰、补肾利尿等保健功能和抗肺结核功效,民间还常用其作为妇女产后催乳剂等。
甲东野生紫菜一直以来均采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制作。其工艺流程特别注意各个环节卫生和细节:
一、紫菜采摘讲究大小均匀,以0.5-1.0平方厘米为宜。菜块大,菜的光泽好,但成饼后易产生破洞。菜块小,虽不易产生破洞,但光泽较差。
二、紫菜采摘后必须先用海水洗净夹杂其中的沙土、杂质。为了增加其成品的光泽和提高质量,还要用经软化的淡水漫泡脱盐。浸泡时按每公斤紫菜用5公斤水的比例浸泡数分钟。用水量过少,盐分不易脱去,制成后成品质量差;用水过多亦影响产量和质量。
三、紫菜经淡水浸泡脱盐后,遂开始纯人工浇饼。要均匀地将紫菜倒入竹匾,使其厚薄一致。然后重复数次。待有一定厚度后方进行沥水(脱水)处理。
四、制饼后,将吸附在紫菜饼上的水分除掉,以防止在干燥过程中菜饼的变形、卷缩和脆裂,以及初期干燥时间长而引起制品的变质。
五、用天然干燥方法进行晾晒。要选择阳光充足,日晒时间长,风沙少又通风的地方。晾晒时把菜帘放在有一定倾斜度的晒架上,并在一定时间反复对换菜帘上下位置,使菜帘上竹匾的紫菜饼干燥均匀,保持外形及色泽。
六、菜饼晒干后,要稍待回潮方可剥落,以防变形、脆裂和破碎。然后装入不透气的聚丙烯袋或聚乙烯袋或复合薄膜袋,贮藏在避光防潮的干燥仓内。
甲东野生紫菜营养成分高,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活性特质,具清热解毒、清肺消痰、利水消肿等保健功效。对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研究民间传统保健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同时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保健饮食文化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还专门介绍过该传统制作技艺。
5甲子鱼丸制作技艺
甲子鱼丸嫩滑爽脆,鲜美可口。由于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特质,具滋补健胃,养肝补血,利水消肿,保护心血管系统等食用功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对发展地方经济,研究海陆丰饮食文化和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子鱼丸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潮州菜的根与史》记载,景炎元年(公元年),宋帝昺与陆秀夫南逃抵甲子待渡,被当地的义军捉住,惊恐万状的宋王,一看是大宋的黎民百姓,便道出了自己的帝王身份。当时年轻的渔民义军首领郑复,赶忙让他的妻子巧姑煮刚捕捞的鲜鱼款待宋王。巧姑见宋王年幼,怕鱼骨、鱼刺哽着宋王,便急中生智,拣出鱼骨、鱼刺,将肉打成茸挤捻成丸子,煮熟后送给宋王吃。饥肠辘辘的宋王尝了这些鲜美无比鱼丸子,口福大饱,遂龙心大悦,连称“甲子鱼丸”有救驾之功,并马上把随身佩戴的玉麒麟赐给了郑复,还下旨封郑复和他的义军是当今皇上的“国家”。由于“甲子鱼丸”救过圣驾,受过皇封,所以被视为潮汕菜系中的名肴之首,增添了很多潮菜美食佳话。后来,拣出鱼骨鱼刺,将鱼肉打成茸挤捻成鱼丸子的做法也渐渐在民间传开了。
甲子鱼丸是一道海洋风味极浓的传绕美食。其制作技艺是甲子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卓著声名经久不衰是因为其独特的外观形态和内在品质。它的制作极其精巧细致,它的选材严谨考究,一定要选用新鲜小鳗鱼、马鲛鱼、沙丁鱼等上乘鱼类。甲子鱼丸入沸汤煮熟后,其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南方日报》曾专门介绍过,说它“跌落地下仍会弹跳起来重新回到桌子上”。
制作甲子鱼丸所选取的鱼必须是新鲜的海鱼,而且不能是冰、冻的,以保持的鱼肉味道纯正。甲子鱼丸在海陆丰的各种特色美食中,做法可谓是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从取料、除鳞、剔骨到剁茸,从锤炼、搓打、成丸到漂涤等,都有一套十分完整而传统经典的程序。
一、选鱼、杀鱼。先逐条把鱼鳞去除干净,再切除鱼内脏,然后用清水把每条去了鳞和内脏的鱼洗干净捞起。
二、去鱼骨鱼刺、刮鱼肉。将有鱼皮的一面贴在砧板上,将鱼头和鱼肋骨、鱼脊骨剔下来。然后用刀根(靠近刀柄的刀刃)一刀一刀将上层鱼肉刮去,刮至赤色部分停刀。
三、捶打肉茸。将刮出来的鱼肉捶打成肉茸,锤到糜烂为止。
四、搓打肉茸。将肉茸放入大瓷盆或木盆,按每市斤肉茸计算配以适量地瓜粉。一起搅合后,再用手掌连续搓打两个小时以上,直到将肉茸打成胶状体。
五、成丸。挤捻鱼丸时,鱼丸大小适中,圆滑为宜,一般是一只手捻,另一只手用汤匙沾水将挤捻出来的鱼丸一刮后放入盛着水的盆里。
六、泡煮鱼丸。把生鱼丸倒入盛满水的锅里,然后煮沸、捞起,放入水里“过冷”。冷却后的鱼丸很有弹性,这样一道爽脆、鲜美可口的美味佳肴就完成了。食用时,用清水(上汤)煮熟,加一小勺盐、放一小片紫菜和一小撮芹菜末儿或一小勺猪油爆的葱末即可。
甲子鱼丸是植根于海陆丰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选用上乘海鱼肉精制而成,除油、盐、少量地瓜粉外,不加任何佐料和添加剂。其肉质嫩滑、爽脆、鲜美可口。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特质,具滋补健胃,养肝补血,利水消肿,保护心血管系统等食用功效。
甲子是全国著名的渔港之一,是广东省主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对台贸易港口,系一级渔港,水产品丰富,经济鱼类多。甲子鱼丸声名远播,每年销往粤港澳,东南亚等地区的鱼丸可达近千吨左右。它不仅很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促进民间传统美食的发展。对研究海陆丰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来源:陆丰宣传文化网,编辑/一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