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佛手 > 千佛手栽培 > 正文 > 正文

对知识的不尊重或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原罪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5/16 12:27:18

提要:应否以及应当如何尊重知识的问题涉及一个民族的基本认知。只不过,在某些语境下,知识似乎从来就没有被真正尊重过。知识就其本性而言,不应为任何阶层所垄断,也没有哪个个人或群体能够为知识代言。毕竟知识不等于“权力”或特权。在特权横行的社会,真知只会被压制。这也使得真知与谬误不共戴天。所谓知识分子或许有不自重的时候,知识却从来没有。无论如何,对知识缺乏基本的崇敬,或许正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原罪。

如果说我们这个民族不重视知识,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不仅因为我们建了如此众多的高等学府,也不仅因为成功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更不因为我们发表了数量居于世界的核心论文。而是因为一件偶然听说的、名不见经传的陈年旧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优秀的初中教师被他们大队书记强行调回本屯小学任教,只因为大队书记家的宝贝儿子要上小学了。其实,这位老师也曾试图抗拒,只不过抗拒的结果就是"从严"——新学期不给排课并扬言要被打回原籍。于是只好任人摆布。时光荏苒,五年之后,该老师也随着这位公子一同升入初中继续任教。这位大队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谓万世楷模,而他给予这位卑微的乡村教师的极度信赖,也让人感动到痛哭流涕。幸好当时他们那个地方尚未开设幼儿园,否则中国第一位阿舅完全可能就此上岗。

此事让人闻之五味杂陈,不知道这是对知识的尊崇还是无底线的羞辱。于是,又想起自己初中二年级的物理老师,原本是一位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他之所以被拉来充当物理老师,只是因为正值物理老师出缺之际,校长听说他会修收音机,于是……

即使是在今日今时,仍有语文老师由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长期担任。

关于本文主题的探讨极易滑入满身铜臭的名利之争,诸如要给所谓“知识分子”何种薪资待遇、多大的官做,等等。也正是这个原因,几千年来,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几乎从来都没能弄清楚应该如何对待知识。因此,也未能做到对知识的基本尊重。这也使得很多文艺作品中都出现了对于所谓“文化人”或“知识分子”的奇葩描述或调侃,如《刘老根》中的李宝库虽擅长养生,也常给人开方子,却连自己的不孕症都治不好,最后还是他媳妇和赵董事长一同进了趟城才据说是被西医给看好的——怀上了(这事儿一直争论下去,至少可能引发中西医之争,因超出本人认知,索性打住)。

这些都只是在戏文里,现实中的诸多实例、无数的史实则更加让人无法直视。

在开始讨论前,可能需要先交代一下“知识”为何物?

有观点认为知识是人类基于特定实践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知成果。这就使得知识的涵盖范围颇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但大致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认知还应该能够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此种阐释明显带有实用主义倾向。不过,想想也对,没有用的东西或许就应该叫“屠龙之术”,不能叫知识。无论如何,知识的范畴应该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不过,知识应有真伪之别。并非所有知识都是真知,这已无需争辩。而知识的真伪,或曰比之更进一步的真理该如何检验,人类早已行之有法,无需赘言。

以下关于知识的些微见解,仅作抛砖引玉: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不应被任何阶层所垄断,开放性是知识的首要属性

所有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任何阶层所垄断,否则这些东西就不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已然退化为特权或特权的附庸。那些依附于特权的知识或知识分子,无非是些衣冠齐整的打手而已。虽然,知识被垄断的情况似乎更多出现在过往,而不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但在终极层面也未必如我们臆想的那样乐观。

至于知识应否被用于不正当之目的,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答案也很显而易见。

第二,在真理和谬误的斗争中,真理似乎输多胜少

众所周知,真理一直都和谬误不共戴天。虽然如此,一个可悲的事实却是,真理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更多只是扮演着被摁在地上摩擦甚或埋在土里的角色。这让人不禁唏嘘,真理原本竟如此强大?或许,应该说真理这玩意足够顽强,才是真的。

自古以来,所谓知识也从未向我们这个族群充分证明其应有的力量。人们反倒是一次次看到所谓的知识分子在背弃真理,导向邪恶的实例。也无数次看到文明世界被野蛮力量无情地征服和毁灭的史实。有这些鲜活的证据在,恐怕也很难让人对知识及所谓的知识分子肃然起敬,以至于顶礼膜拜。如果说有这种高光时刻,或许就是对古代某种学说的无尽延展和极致崇拜。

第三,对知识实用性的重视不应超越对知识本身的尊崇,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走向可怕的极端

前已述及,知识应具备一定有用性,否则不成其为知识。但如果将有用性视作知识体系的全部,而忽略对知识本身的尊崇和其中所包含真理的敬畏,则已是本末倒置,甚或会出现极大的谬误。对知识的信仰,在很多时候比对知识的习学和传播显得更为要紧。也正是因为对知识缺乏尊重,才导致那些相对而言富有知识的个体不被重视,甚或被胡乱整治。

对知识(而非对所谓知识分子)的不尊重或许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原罪和软肋。这又涉及下面一个细节问题。

第四,知识不应轻易和知识分子划等号,有些所谓知识分子德不配位,也难承其重

长期以来,在许许多多的历史片段中,无数知识分子早已被涂抹得五颜六色。当然,这与这类角色自身不够自重有绝大关系。但究其本质,知识的习学者(非代言人)无法得到社会必要的承认并进而实现应有的价值时,自然会有很多个体选择将自己和他所掌握的知识一并贱卖。最高端的莫过于“货与帝王家”。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而且,这也和大多数士子平生所学极为投契,所谓“学以致用”。但此种观念绝不应被极端化。

事实上,在知识和知识分子两者之间,甚至没有太多的直接对应关系。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虽然必要,但或许也是“知识”不够普及的一个明证,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知识传播方法本身存在问题。当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特定的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也就形成了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数量极少却也良莠不齐的所谓专家。

无意于否认真正的哲人先贤对人类知识进步的巨大贡献。也无从否认真正的知识群体在不断引领人类新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给予知识分子更高的待遇和更多尊重才能更好促进人类不断进步。这也是诺奖评选被世人广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fushoua.com/qfszp/1047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千佛手版权所有

`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