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佛手 > 千佛手栽培 > 正文 > 正文

一花五叶,禅门流芳利济藏锋法眼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1 12:09:37
科学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185617.html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惠能因一首偈语受到五祖弘忍印可,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在惠能门下出了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位禅门巨匠。在南岳怀让门下,分别形成临济宗和沩仰宗两个宗派。在青原行思门下,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个宗派。其中,临济宗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两个支派。由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五宗七家”。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本专栏《五宗七家家风》分7篇文章分别论述五宗七家家风,涵盖人物生平、人物思想、历史贡献等方面。

第一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认识禅门的五宗七家

第二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洞上玄风曹洞宗

第三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棒喝齐施临济宗

第四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函盖乾坤云门宗

第五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利济藏锋法眼宗

第六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无虚去圣沩仰宗

第七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临济双桂,杨岐黄龙

法眼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源自六祖慧能门下石头宗一系,五代文益禅师所创,为禅宗五派中最晚成立的一派,出自南宗青原一脉,祖庭为南京清凉寺。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它历经文益(—)、德韶(—)、延寿(—)三祖,活跃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

作为禅门最后创立的宗派,法眼宗博取众长、针砭时弊、当机应世的特点十分明显。在宗风特点上,法眼宗秉承“一切现成”之理,平实无华、直击当下;注重文字,汇合统摄各路教理,宗归一心,践行“禅教合一”——用禅宗的方法检验汉传佛教的教理结构;在宗门犹如“僧值”,警戒时弊,戒饬偏差。作为宗派,法眼宗的传承历史不长,但是,它的几位祖师都是吴越地区学修并重的高僧。

溯源法眼宗

法眼宗是佛教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源自六祖慧能门下石头宗一系,始于法眼文益,其传承为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雪峰义存门下,又分两支:一支传云门文偃,为云门宗;另一支传玄沙师备,玄沙传罗汉桂琛,罗汉桂琛传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现在,禅古君重点说法眼宗。

① 玄沙师备禅师——法眼宗的开端人

玄沙师备禅师(-),生于福建闽县,唐代咸通初年,年届三十,他突然悟到生命无常,恋慕出尘,于是投芙蓉灵训禅师落发出家,往豫章(今南昌)开元寺受具足戒。

玄沙师备禅师参究《楞严经》得大受用。他读《楞严经》,主要受到了四个字的启迪,即“妙明真心”。此语使禅师发明了一直以来重大的疑惑。从此以后,诸方参学请益者不计其数。他因此前往梅溪普应寺住了一段时间,后因往来参学者太多,又迁移住处,到了玄沙山。玄沙山成为他住锡时间最长的地方,故后人称他为“玄沙师备禅师”。

玄沙师备禅师成就以后,他最大的功绩是,被称为“玄沙正宗”的宗风兴盛起来——也注重文字,也发明妙心,同时接机异常灵活,也是真实开悟的受用。他的宗风得到了法眼文益禅师的响应,这也是法眼宗的开端。

② 罗汉桂琛禅师——法眼宗的奠基人

桂琛,玄沙师备弟子。俗姓李,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人。及冠出家,投本邑万岁寺无相大师。受具足戒后,修学戒律。后以为“持犯束身,非解脱也;作文作解,岂发圣乎?”乃转而四处游方,参谒禅宗南宗诸师。于玄沙师备座下,因一言启发,廓尔无惑。受漳州州牧之请,出住福州城西地藏院,开堂说法十八年,来往学众二百余人。后又受请住漳州罗汉院,南北僧俗求法者不可胜计,世称“罗汉桂琛”。谥号“真应禅师”。嗣法弟子清凉文益继承桂琛“一切现成”的思想,创立法眼宗。

③ 清凉文益禅师——法眼宗的开创者

文益禅师七岁出家,曾跟随宁波余杭寺的希觉律师学法,他求知欲很强,不仅研读佛经,而且也精通儒学。由于当时南方禅法兴盛,他便一路南下,寻禅问道。但是文益禅师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之后,并未能彻底明了,心里总还存有疑虑。后来他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走出岭外去参访其他道场,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罗汉桂琛禅师问道:“你们打算到哪里去?”

文益回答:“只是行脚罢了。”

桂琛又问:“什么是行脚?”

文益回答:“不知道。”

桂琛便富有深意地说:“不知最亲切。”

雪停后,文益便向桂琛告辞,桂琛送他到门口并问:“你曾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现在请告诉我庭下的那块石头是在心内,或是在心外呢?”

文益回答:“在心内。”

桂琛便说:“你这位行脚之人,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中呢?”

这话把文益说得窘迫极了,他便放下行李,决心留下来,向桂琛讨教。每天当他提出新见解时,桂琛都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最后,文益只得对桂琛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

桂琛便说:“以佛法来论,一切都是现成的。”

听了这话,文益恍然大悟,从此再不谈义理,而是在平常事中去体悟本心。后来,法眼做了方丈时,常对僧徒说:“实体本来是现成的,就在你们目前,可是却被你们变为句相之境,你们要想想怎样才能再转回原来的面呢?”“一切现成”一语,后来成为法眼宗徒参禅时的重要“话头”。

文益禅师在地藏院得度后,又与众人行历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以西地区),州牧招请文益主持崇寿院,在崇寿院弘扬佛法。

文益禅师开堂说法之日,上堂对时,深受众僧诚服,因而传播四方,前来向文益禅师请益受教者甚多,常以千计。

文益禅师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升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其思想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他在金陵三坐道场,四方僧俗竞向归之。李升赐号“净慧”。

文益禅师宣讲禅要,总以眼为先。他认为万物以识(即认识)为先,而识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偈传世,题标为心,实际指眼。其偈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非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因此,后人称其为“法眼宗”之祖,称他为“法眼文益”或“清凉文益”。所开禅宗法系,称为法眼宗。

法眼宗的思想

法眼宗家风

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给以大法眼禅师的称号,后世遂称此宗为法眼宗。从五代中到北宋初约风行百年。虽不如临济云门那样轰轰烈烈,也不如曹洞那样久长绵远,但也有其特有的风格,独到救弊之处,为当时及后来禅宗所尊崇。

作为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宗风带有云门宗的简明、曹洞宗的隐密,不仅讲究对症施教,还在平凡的语句暗藏机锋。《五家宗旨纂要》则说道:“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指出法眼宗对症施药,提倡三界唯心,能使学人转凡入圣。《五家参详要路门》认为:“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而《归心录》则说:“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扫除情解。”都是说法眼宗的授受针锋相对,随机应变。

《人天眼目》卷四提出:“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指出法眼宗直论箭锋相拄,一句之下就能让人开悟。这也是专属于法眼宗一句通关的“一句禅”。

法眼禅师对他这个一句通关的“一句禅”运用的效果是极大的:

一次,(慧超)谒师问云:“慧超咨启和尚,如何是佛?”师云:“汝是慧超”,超从此悟入。

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作么生会?”修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师云:“恁么又争得。”修云:“和尚如何?”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便礼拜。

僧问:“如何是第二月?”师云:“森罗万象。”日:“如何是第一月?”师日:“万象森罗。”

法眼禅师这种接人手法,后世也常运用,如宋代圆悟克勤禅师:

成都府范县君……请示入道因缘,悟令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久无所契,范泣告悟日:“和尚有何方便,令某易会。”悟日:“却有个方便”,遂令只看“是个什么?”范后有省,日:“元来恁么地近那。”(《五灯会元·卷十三》)

法眼禅师其接化之言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当然,法眼禅师既为一方祖师,其接人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因为“对机接机”不可以一刀切。如有人间:“十二时中如何行履?”法眼禅师的回答既简洁又中肯,他说:“步步踏着。”

行履在禅宗内一般都指修行达到某种程度后,或禅宗开悟后继续修行的专用术语。“步步踏着”,没有真知灼见是决说不出这么一句话来的。

理事圆融、一切现成

法眼文益开法接众以来,门庭若市,四方参学之众不绝。在文益及其弟子所宣扬的禅法中,特别具有特色的是吸收华严宗教理对理事圆融思想的阐释和发挥。文益著《华严六相义颂》,说明理事圆融的道理,又著《三界唯心颂》说明尽由心造之旨。德韶继承其“一切现成”的宗旨,也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又说∶“大道廓然,讵齐古今,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缺。”后来他的再传弟子延寿发挥文益的“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着《宗镜录》一书,博引教乘,说明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所以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假如了悟自心就顿成佛慧。又说‘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同时,文益禅师还要求禅者须将自己的禅修时刻放在当下。文益说:“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这一心法正是来自其师罗汉桂琛“若论佛法,一切见成”的教诲,即主张参禅者的注意力应该随时随地指向“现在”与“这里”,强调要时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fushoua.com/qfszp/729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千佛手版权所有

`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