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事宜
《孝经纬》载:秋分后十五天,是寒露。时令进入寒露后,天气就慢慢凉了起来,而引起
渐长,万物趋向收藏,露水也因气温的不断下降呈凝结状态。又再过十五日就到了霜降,此时,受不断的下降的气温的影响,露水已凝结为霜。
夏小正说:“九月纳火,大火,心星也,故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到了九月以后,人就要开始家穿衣服了。
《提要》称九月为霜月、菊月、暮秋、末秋、慕商、季商、眇秋、霜辰、授衣、九月天道南行,作事、出行都宜往南,吉,不可择戌日,用则犯月建,百事不利。《风土记》载:九月九日,采注意插头发,既避恶气,又御寒。
又载:九月二十日,宜斋戒沐浴(素食、节欲、洗澡)。此日几名是洗澡,可避冰灾。二十日,烧枸杞水洗澡,可使人光泽不老。二十八日也宜洗澡。
二十一日天仓开,宜入山修道。
《千金月令》载:几月宜服地黄汤。其法:将地黄洗干净,宜竹刀切作薄片,晒干。用时,先以火焙,为末,研细,冲水服。
《四时纂要》载:九月,将枸杞子浸酒,服了令人耐老。
《病仙方》载:修长生的人,最效莫于豨莶草。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治。《圣惠方》载:将甘菊花晒干,取三升,入糯米一斗,蒸熟,菊花拌匀,按常法酿酒,可多用细面曲。酒熟后,饮一小杯可治头风眩晕等症。
《云笈七签》载:九月采白术,蒸九次,曝九次,干后为末,每日服三次,可益寿延年。
九月采甘菊、茯苓、松柏脂,丸服,使人耐老。
《纂要》载:九月宜合三勒浆(过了九月则效果不佳了)。其法:用诃梨勒、毘犁勒、庵摩勒三味和核,捣如麻豆大。用三两,再用蜜一斗,以新汲水二斗调匀,导入瓮中,便下三勒熟搅,密封三四日后,开瓮,再搅,候发,密封,共三十天方成,味极美。可消食,下气。《西京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吃糕点,饮菊花酒,可令人寿长。
《本草》载:九月采太乙余粮,久服不肌,轻身,耐寒暑。
《吕公记》载: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于女子额上,祝说:“愿儿百事俱高。祝三声,子女可获吉。
又载:九日可造迎凉脯、羊肝脯,佩瘿木符。
《千金方》载:九月内,于戌地开坎,深二三尺,埋炭五斤,再覆以土。因戊为火之墓地,此举以禳火灾。
《真诰》载:九月十六日宜拔白发,永不复生。
《太清草木方》载:九月九日采黄花与茯苓服食,可延年。
九月事忌
《千金月令》载:九月不可食脾(因九月土旺在脾)
《云笈七签》载:九月,饮食上要少吃生冷以防痢疾。九月不可食新姜,食则成痼疾,不可食小蒜,食则伤神损寿,魂魄不安,不可食蓼子,不可以猪肝与饴同食,否则至冬成嗽病,且经年不瘥(不愈);不可食山鸡肉,否则损人神气。不可多食鸡肉,否则令人魂魄不安。九月九日,不可起动床席,应修“延算斋”。
《月令》载:九月不可食狗肉,否则伤人神气,不可食霜下之瓜,否则冬发翻胃,不可食葵菜,食则食不消化。
《云笈七签》载:九月十八日忌远行。
《杨公忌》载:九月二十七日不宜探望病人。
九月修养秘法
时令进入九月之后,草木零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朗,不可犯朗风,宜节约生冷,以防疬病。二十八日,阳气未伏阴气既衰,宜进补养之药以生气。九月卦位在剥。剥者,落也,阴道将旺,阳道衰弱,当固精敛神。载热体中,申时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坐卧宜于向西南方。
孙思邈说: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时起,切忌贼邪之风以伤孔隙。饮食上,宜减苦味,增咸味,以达到补肝宜肾,助脾资胃的目的。
附:观察肺脏之病的方法
肺热的表现是:右边脸颊发红,肺有病,则面容发白,毛发枯槁,喘咳气逆,胸背四肢烦痛,或做梦与异性交女媾,或梦见花幡、衣甲、日月、云鹤、贵人相临。肺虚,则气短,不能调息:肺燥则喉干,肺有风,则多汗、畏风,咳如气喘,早上起来还好,晚上却更佳难以支持。病气上逆之后,应马上进苦味之食物以泄之。肺恶寒,肺有病则忌食寒物。肺有病,则难闻香臭,鼻生息肉,或生疥疮,皮肤燥养,气盛咳逆,唾吐脓血,宜服排风散。
秋季宜用秘方
七宝丹久治患泻痢。久治不愈者服之即愈。老年人反脾泄滑,正宜服七宝丹。
附子(童便和黄泥炮,五钱)当归(一两)干姜(五钱)
吴茱萸厚朴(姜汁,炒)花椒(各三钱)舶上硫磺(八钱)
上七味为末,以米醋和成两团,以白面和作外衣,裹药在内,如烧饼包糖一般。用
文武火煅面,熟后,去绵,捣为末,入蜜为丸,丸如桐子大。治各种痢泻,以米汤
下二十丸,空心服,午再服。如治气痛不消,则以姜盐汤送服。摄脾丸秋季脏腑虚冷,泄泻不足。
木香诃子(炮去核)厚朴(生姜汁炒)五倍子(微炒)白术(土炒)
以上各等分,为末,煮粟米饭为丸,丸如桐子大。每次服十丸,米汤送下。威灵仙丸治老年、壮年之肺气壅滞,涎嗽间作,胃脘痰塞,痞闷不快。
龙脑薄荷(一两)威灵仙(洗去土,焙,用四两)
皂角(一斤,不被蛀过的肥大个,用河水浸洗,去黑皮,置砂器中)三味为丸,
桐子大。每次服三十丸,临睡时以生姜汤喝下。
保救丹治秋后发嗽,远年冷嗽,遇秋复发,以及劳嗽痰壅。
蛤蚧(一个,男取雄,腰上一截,女用雌,腰下一截)地黄(熟烂如饴,一钱)
半夏(三钱,水煮去内白)皂角(不蛀的,酥炙,去黑皮,用二片)
丁香(三钱)杏仁(二钱,童便浸一昼夜,去皮尖,入蜜炒黄)五味子(二钱)
上七味为末,做成蜜丸,丸如桐子大。每次服五丸,饭前服,姜汤下。二仁膏治老二膈滞病,咳嗽痰多。(又名生姜汤)
杏仁(四两,去皮尖)桃仁(五钱)甘草(一钱)盐(五钱)
生姜(六两,去皮,切)
将二位同姜以湿纸裹包研细,入甘草与盐,用开水点服。
癞,气满咳嗽,气唾稠酽。排风散治皮肤疮癣疥
丹参(五分)防风(三钱)天麻(六钱)天雄(三钱炮)秦艽(三钱)
山茱萸(三钱)羌活(三钱)沙参(二钱)虎骨(酥炙五钱)
山药(五钱)人参(三钱)
上为末,饭前米汤调服三钱,做成药丸亦可。
附:太上肘后玉经二方
风后四扇散五灵指(三两,延年益命)仙灵皮(三两,强筋骨)
松脂(三两,去风痫)泽泻(二两,强肾)白术(二两,益气力)
干姜(二两,益气)生地黄(五两,补髓血)石菖蒲(三两,益心神)
肉桂(二两,补不足)云母粉(三两,长肌肥白)
上十味如法捣洗,炼蜜为丸,丸如桐子大,每日服三四十丸。夏姬杏金丹杏子六斗,煮滚三四沸,取出杏子,用手或棍捶去杏皮再大煮一阵,漉起,去核,的清汁若干。将铁锅放糠火上,以羊脂油四斤,入锅中,令溶尽为止。再下杏于锅中,糠火不断,三四日药成,有如金光五彩之色。每次课服一二匙。可变老成少,颜色美好。夏姬服之成仙。
附二:黄帝秋季所服奇方
黄帝问歧伯,秋天服什么药好呢,歧伯说:当服补肾茯苓丸。补肾茯苓丸主治肾虚冷,五张内伤,头重脚轻皮肤躁痒,腰背疼痛,心胃咳逆,口干舌燥,痰涎流溢,噩梦遗精,尿血滴沥,小腹偏急,阴囊温痒,喘逆上壅,转侧困难,心常惊悸,目视茫茫,饮食无味,日渐赢瘦。医不能治者,此方奇效。
茯苓(一两)防风(六钱)白术(一两)细辛(三钱)山药(一两)泽泻(四钱)
(五钱)独活(五钱)芍药(一两)丹参(五钱)附子(炮、便制五钱)紫菀
桂(五钱)干姜(三钱)牛膝(五钱)黄芪(一两)苦参(三钱)山茱萸(肉,五钱)上为末,入蜜为丸,丸如桐子大。开始时每次服七丸,日服三次。
秋季救命消息
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盛,肺味应辛,辛属金,金克木,木属肝,肝主酸。所以进入秋天之后,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秋三月不宜宣泄、不宜发汗,否则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若患泄泻痢疾,可服中药以助阳气,患积劳、五痔的人,不宜吃自死的牛肉、生鲙、鸡、猪、浊酒及难消之物以及生菜、瓜果、酢酱之类。
《千金方》载:秋天服一二剂黄芪丸,则百病不生。
《金匮要略》载:三秋不可食动物之肺。
《四时纂要》载:立秋后,宜服张仲景八味地黄丸,可治男女虚弱百疾,久服能身轻不钟汉良:鸿雁南迁,寒露至也寒露[hánlù]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中国古代的先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条件,和太阳的位置直接相关。为了能够更好地反应季节的变化和物候的关系,用以指导农耕生产,上古先民制订了廿四个特定节令。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法”划分节气,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戊的方位(西北方),为寒露节气。汉至明末的“平气法”划分节气,寒露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八尺二寸,相当于今天的2.米。自年起沿用至今的“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度为寒露,一般寒露节气是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这两天。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作品中的意思是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结了。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节气之后,热气消退,寒气渐生,天气渐转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气温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原因,气温下降日期或有所推迟。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寒露节:?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节气三侯:1、鸿鴈来宾。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2、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3、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物候特征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寒露节气过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寒意,空气较为干燥。寒露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原因,以上日平均气温或有所偏差)。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寒露景色寒露的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已西沉。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寒露后有登高之俗。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季秋,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